8個名人小故事,分分鐘教你理財的重要性
原標題:8個名人小故事,分分鐘教你理財的重要性
不管是平民百姓
還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
或者是富可敵國的超級富豪
生活中都離不開衣食住行
每時每刻都在跟錢打交道
辣么,作為博學多識的名人們
有哪些有趣的理財故事呢
今天嗷小妹特意為大家整理了
8個有趣的名人小故事
讓大家在哈哈一笑的同時也能若有所思
- 愛因斯坦 -
愛因斯坦說:“金錢只能用于滿足私欲,并且常常被其擁有者濫用。”
所以他曾在普林斯頓大學要求$3000元的超低價薪水——后被校方以“太低”為由拒絕,在財務顧問勸說下,才終以$17000元妥協。
不過,如果你就此認為愛因斯坦是個不善理財的天然呆,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在不到20年內的時間內,讓幾千美元的股票升值到25萬美元。
- 馬克思 -
1864年,馬克思當時在倫敦做研究工作,經濟上一直比較拮據。
有一次,他獲得友人600英鎊的遺贈,很懂經濟學的馬克思決定用它來投資股票,最終賺取了約400英鎊的凈利潤。
雖然,比起馬克思偉大的思想,他的炒股規模卻小得多。即使如此,馬克思的股票操作也非常謹慎。
他瞄準英國剛頒布《股份公司法》、股份公司開始飛速發展的時機,分批次購買了一些英國股票,之后他耐心等待市場變化,股格上升一段時間后就迅速地逐一清倉。
- 丘吉爾 -
1929年,剛剛卸去英國財政大臣之職的丘吉爾和幾位同伴來到美國,受到了投機大師巴魯克的盛情款待。
參觀了紐約股票交易所后,在美國股民巨大熱情的感召下,丘吉爾決定自己也投入10萬美元玩股票。
然而不幸的是,1929年也是美國股災和金融危機爆發的那一年——在該年10月24日一天之內,丘吉爾就損失了所有本金。
那天晚上,巴魯克邀請大約50名財界領袖一起吃晚飯,向丘吉爾祝酒時,戲稱他為“我們的朋友和前百萬富翁”。
- 卓別林 -
卓別林在自傳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當年在好萊塢拿到第一筆巨額片酬時,他欣喜若狂。
此時,有個制片人對他講,很多人就是這樣一步步毀在對錢的貪婪上的。于是,卓別林就問,那怎么知道有多少錢就能毀了我呢?
制片人說:“當你還能理性地支配手里的錢時,就能獲得心理上的最大自由,但如果你已經不知道該怎么花太多的錢時,那就離被金錢毀滅不遠了。”
- 桑德斯 -
1964年,當肯德基從一家普通的咖啡廳變為加盟企業之后,75歲的桑德斯將肯德基以200萬美元加每年固定工資的價格出售。看起來,這買賣已經很賺錢啦。
然而,肯德基IPO后,股東們又輕松賺取了數百萬美元,這讓桑德斯感覺自己吃了大虧。
- 馬克·吐溫 -
馬克·吐溫在其短篇小說《傻頭傻腦的威爾遜》中有一句對投資者來說猶如當頭棒喝的名言:“十月,這是炒股最危險的月份。其他危險的月份有7月、1月、9月、4月、11月、5月、3月、6月、12月、8月和2月。”(意思就是說,每天都是危險的!)所以,炒股需謹慎。
- 胡適 -
1931年,胡適月薪600銀元,加上他著作的版稅、稿酬等,估算每月收入為1500銀元(相當于現在人民幣45000元,年收入達到50多萬元。)胡適住房也十分寬敞,生活非常富裕。
但是,胡適不注重理財,經常吃干花凈,長期沒有積蓄。
抗戰爆發后,胡適的生活開始拮據起來。到了晚年,他經常告誡身邊的工作人員:“年輕時,要注意多留點積蓄。”
- 魯迅 -
魯迅極善理財,不準別人拖欠稿費,錙銖必較。《魯迅日記》有他寫的十分詳細的日常生活各種收入與支出記錄。
1929年8月28日,北新書局的老板李小峰設宴宴請魯迅、林語堂夫婦、郁達夫夫婦等文化界名流。魯迅因與李小峰的版稅問題與眾人爭執起來,大喊:“我要聲明!我要聲明!”
林語堂在日記中寫道:八月底與魯迅對罵,頗有趣,此人已成神經病。
在上面的理財故事中
有理財高手也有因不會理財而懊惱不已的
就算是名人敗家起來也很可怕
即使再有錢
不懂得投資理財生活也會變得很拮據
而生活中一旦你有了理財意識
學會讓錢生錢,利滾利
讓復利發揮作用
那么,你就可以讓錢為你工作
讓財富種子開花結果
/ 熱門活動 /
原文中此處為鏈接,暫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處為鏈接,暫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處為鏈接,暫不支持采集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參與活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