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鴿子-成長視窗
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叫“鴿子的迷信”。他做了一個裝置,每隔15秒就會自動掉下米粒。斯金納讓餓了好幾天的鴿子們一只接一只地進入這個裝置,8只鴿子中有6只出現了如下反應:鴿子在無意識中做了一個動作,發現有米粒掉下來,就下意識地重復先前的動作,米粒又掉了下來,鴿子于是再次重復動作,米粒不負所望地再次掉落。
于是鴿子不斷地重復,有的不停地仰起腦袋,有的用頭去撞裝置,有的不停地輕啄地面,有的逆時針轉圈,有的不停地搖頭。當米粒掉落的間隔時間從15秒慢慢擴大到1分鐘時,那只搖頭的鴿子一直不停,像在表演怪異的舞蹈。最可怕的是,在實驗者取消了米粒掉落的激勵后,搖頭的鴿子在信念徹底消失前,竟反復試探了一萬多次。
這些迷信的鴿子也許是幸福的,因為它們自以為找到了生存的規律,愿意為這個穩妥的規律不斷重復,甚至百折不撓。但總有一些鴿子,厭倦重復,跳到一邊,拒絕再玩這個掉米粒的游戲。
斯金納的實驗,讓我想起了一些朋友們。
A大學畢業后進了一家著名日資企業,得到一份頗為體面的工作。剛入職的幾年,公司很器重他,經常派他去日本培訓,他也苦練日語,天天在無塵機房里鉆研業務,對未來充滿期待。幾年后,他漸漸發現,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辦公室里,寫著日復一日攀比業績的報告,等待按部就班排資論輩的升遷。他突然覺得很恐怖,于是提出辭職。日本的課長很不理解,專門找他談話。
課長問:你是被我們的競爭對手挖去的嗎?
A答:不是。
課長問:你是找到別的更大的企業,待遇更好嗎?
A答:不是。
課長問:那你到底為什么要辭職呢?
A說:“再過十年,我至多變成你,但那不是我想要的。”
B是30出頭的青年才俊,天賦過人且罕見地勤奮。他被借調到一個權力部門,那里希望他能留下來,并給他處級待遇,副作用是,他將會逐漸遠離自己的學術和業務,但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這是天賜良機,萬難拒絕。
有一天吃飯,我問及他的選擇,他不疾不徐地說:“我現在30出頭,按照常規的升職路徑,從現在到退休,大約有四級臺階要走,副處、正處、副局、正局。就算直接到了正處級,最后也不過是正局。我需要違背自己的理想,把自己的人生走得這么快嗎?”
C是一個從來不對自己放松要求的人。他跟工作環境一直有著價值觀上的矛盾,經常兩相消耗、事倍功半。雖然小環境處處掣肘,但是這份工作所能提供的機會和平臺卻又得天獨厚,無可替代。
他考慮離開,和一些志趣相投的人合作,去開拓一個新領域。
我們都問:可是你不覺得你放棄努力了這么久才得到的平臺太可惜嗎?
他答:“我最在乎的,是我能夠以什么樣的狀態工作。”
D在一家世界五百強的國有大型企業擔任一個專業領域的項目經理,成績斐然。前年,一家美國公司以6倍的年薪挖他跳槽,條件是要他遠赴南洋工作。D提出辭呈,臨走之前,他對自己心儀已久的女助手告白:其實我一直很喜歡你。
回答令他始料未及。
他毫不猶豫地放棄了高薪跳槽的機會,牛拉也不回頭地留下了,因為用他自己的話說,那一瞬間的感情,好像“井噴”。他說,“人生總得有那么一次吧,哪怕沒有結果。”
村上春樹說過:痛苦不可避免,但是否忍受則可以選擇。拒絕玩掉米粒游戲的鴿子們,不愿為得到食物忍受重復的痛苦,結果它們發現,米粒還是會有的,因為實驗設計是,無論鴿子做什么,米粒都會掉下來,只不過是另一些米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