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賣雞-中國新傳說
李興宏,男,1973年生,甘肅金塔縣人,中共黨員,中國化工藍星清洗規劃辦主任。自2023年11月擔任古浪縣西靖鎮感恩新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以來,他認真履行駐村幫扶工作職責,狠抓基層黨組織建設,積極推進“一戶一策”,扎實開展精準扶貧。通過爭取項目資金,帶領群眾發展養殖業、種植業,助銷農副產品等多種措施,有力推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他作風樸實,團結群眾,積極幫助百姓解決實際困難,注重激發群眾自我發展的主動性。2023年底,感恩新村全部人口實現脫貧。
沙漠里溜達的雞
有人說:養雞難,賣雞更難,培養一只名牌雞則是難上加難。這一年多來,李書記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驗證了這句話。
李書記全名李興宏,2023年年末,他來到中國化工對口幫扶的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擔任西靖鎮感恩新村駐村第一書記。古浪黃花灘移民新村一共有12個村,為了實現脫貧摘帽的目標,各個村一面跟著縣里統一行動,一面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上任伊始,李書記一番調研,反復盤算,幾經商量,決定還是養雞,一來周期短,見效快;二來村民對養雞不那么陌生,相比養牛羊等大型家畜,多少有點經驗。
依托成熟的渠道,2023年年初,感恩新村買進了兩萬只雞苗,準備發給227戶養殖,包括136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72戶“監測戶”,14戶“邊緣戶”。規劃得挺好,沒承想雞苗都送上門了,農戶積極性卻不高,大家心里自有一筆賬:一只雞,雞苗10元,由鎮上出錢;四個月出欄,平均每只雞光飼料費就要70-80元;100-200只雞,總要夭折幾只;檢疫防疫費也是要的,這還不算人工。算來算去,不比領救濟款和外出打工劃算。
李書記挨家挨戶做工作,尤其是那些守著老人孩子無法外出的人家。他動情地對大家說:“同樣的日子,天上掉下來的和自己奮斗來的,總歸不一樣啊!”為了讓大家養得踏實,村里還給每只雞上了保險,并且承諾全力助銷。現成的雞苗,現成的雞舍,一些人便領了雞苗回去,可還是有一些人覺得麻煩,不愿意養。李書記便和鎮政府商量,在村子邊上圈了40畝地,搭起雞舍、草棚。農戶認領雞苗,以認股的方式加入,由村里統一喂養。就這樣,養雞合作社應運而生,一些村民開始在這里打工,喂水喂食,清理打掃。
感恩新村的養雞事業就這樣搖搖晃晃地起步了,小雞也蹣跚著長大,在沙漠里自由自在地漫步、溜達,由此得名“溜達雞”。看著雞一天天健康成長,李書記松了口氣,同時加緊尋找買家。
被歲月蹉跎的雞
四個月一晃而過,雖然李書記和村里、鎮上的干部一通忙活,但兩萬只雞仍有一多半沒有出路。在春天的暖風里,李書記著實上火了。四月底,他給集團公司打了報告,請求支援。
此時,雞已經完全成熟,每只五斤來重。眼見著它們一天比一天大,李書記一天比一天愁。要知道,四個月的出欄期一到,每過一天,每只雞就要虧損四五角錢;更要命的是,隨著氣溫升高,雞容易死掉。一晃又是十幾天,雞的體重已經飆到了八九斤,李書記的血壓也飆升起來了。
五月中旬,集團領導到古浪縣調研,看著眼前壯碩無比的雞,立馬拍板解決,15000只雞當即有了著落。李書記松了一口氣,幾個月來,他覺得自己懷里一直抱著一只雞,雞越來越大,眼看抱不動了,如今終于把它放下了。
李書記很快拉起一支四百多人的隊伍,他們一半由鎮干部、村干部和村民組成,一半是臨時雇來的。為了表示對李書記和感恩新村的支持,西靖鎮當值的鎮領導也趕來助陣。在一個臨時租用的加工廠,眾人組成了一條分工縝密的人工流水線,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勞動場面。四百多人兩班倒,11個日夜加工處理了15000只雞。為了保證質量,李書記晝夜堅守在現場。當滿載著“溜達雞”的冷藏車駛出古浪縣時,他欣慰極了。
很快,反饋回來了:太大了!吃也吃不完,放也放不下!有人甚至說這是他們此生見過的最大的雞!李書記知道這話不算夸張,可心里也有點委屈:若不是被歲月“蹉跎”了,誰愿意把雞養得這么大呢?
整裝待發的雞
年中,在西靖鎮政府的統籌下,感恩新村的養雞事業再擴大,養雞場擴大到70畝,修建了基礎設施;雞場員工增加到二十多人;和肉聯廠合作,委托他們宰殺、加工。總算沒白忙,雞長得不錯,中秋節和春節前夕,除中國化工系統內部消化,“溜達雞”還在西北各地收獲了不錯的戰績。
年底,西靖鎮所有的合作社和扶貧車間匯聚在鎮廣場,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分紅”大會。賺的錢除分紅外,合作社還添置了孵化裝置,成功孵化出雞苗,品質和成活率都相當令人滿意。為了保證后期加工的品質,西靖鎮政府又投資建設了加工生產線,40多個村民成了這里的員工。除原有的肉雞,李書記又補充了蛋雞和柴雞,柴雞的肉質更為鮮嫩,個頭也適中,能更好地滿足市場的需求。
一切置辦得妥妥的,不想造化弄人,疫情突如其來,“溜達雞”就此被耽擱在一眼望不到頭的沙漠里,重蹈被“蹉跎”的命運!小半年過去了,沙漠里已經匯聚了老中青三代“溜達雞”,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看著漫山遍野的雞影,聽著高亢嘹亮的雞鳴,李書記哪里是愁,分明是焦慮、抑郁!
眼下,大部分“溜達雞”剛出欄,個頭和肉質恰到好處,年華正好的它們已整裝待發,期待著大家出手相救……
背著二維碼的雞
“溜達雞”是“生態雞”,吃喝住行甚是講究,吃的是“五谷雜糧”,喝的是來自祁連山腳下的天然水,廣袤的沙漠是它們的棲息之地。每天,防疫人員會按時上門,檢查它們的身體和環境;喂養人員會根據它們食量的變化隨時補充營養劑或促進消化的果子。
不止如此,作為一只追求進步的雞,“溜達雞”還完成了從農產品到農商品的初步蛻變,考取了各種證書,有了在大市場安身立命的資本。它們還有了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八步沙溜達雞”。
在中國化工扶貧團隊和電商團隊的精心打造下,“溜達雞”從八步沙出發,一路溜達,來到了網上。現在,它們在虛擬空間有了一個新家:原味古浪商城。這里有它們的左鄰右舍、鄉里鄉親,都捯飭得漂漂亮亮的,看上去既熟悉又陌生。
“溜達雞”開始在一個個朋友圈、一個個群里溜達,很快成了中國化工的“網紅”。它們身上還背著二維碼,喜歡的人可以“掃一掃”,帶它們回家。初來乍到,它們顯然有些不適應,但正在努力超越自我,希望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為了促進銷售,有人建議李書記直播賣雞,李書記說:“拉倒吧,我還趕那個時髦?”然而,當他一次次地從雞場邊經過,看著雞們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心里不禁打起一串問號:沒準兒可以試試?說不定還真成了?玩一把時髦,又能咋的?
被問得多了,終于有一天,他心一橫,對自己說:“為了賣雞,還有啥不能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