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磊:娛樂是游戲,也是使命-人生
在王中磊眼中,娛樂不僅僅是幕后推手與大眾意識的博弈游戲,而是有著“娛樂智則國智,娛樂強則國強”的現實意義。娛樂,這個“史上”最讓人疲軟的詞匯,對王中磊來說,卻是一個嚴肅的命題。
有人說,王中磊是企業家中的娛樂明星,又是娛樂圈里的企業明星。
連王中磊自己都覺得他所處的位置很有趣:十年見證了中國娛樂業的成長,卻似乎一直也沒有進入到娛樂圈的核心地帶。
在王中磊眼中,娛樂不僅僅是幕后推手與大眾意識的博弈游戲,而是有著“娛樂智則國智,娛樂強則國強”的現實意義。娛樂,這個“史上”最讓人疲軟的詞匯,對王中磊來說,卻是一個嚴肅的命題。
在眾多習慣了拋頭露臉的企業家里,王中磊是最有明星范兒的一個。
攝影鏡頭前的他,每一個姿態停頓都充滿節奏感,透著自如和自信,甚至還有經紀人在旁邊為他盯場。“我自己是偏內向的人,性格比較溫和,一直不太喜歡拋頭露面。你們注意到沒有,我也是最近兩三年才頻頻出鏡的,并不是我本身變得高調了,都是他們把我推到前面來的。”而這,也是王中磊與王中軍最大的相異之處。
事實上,大多數了解華誼兄弟的人都默守著這樣的共識:王中軍精于生意,生活奢華閑適,更愿意面對媒體;王中磊則重在執行,整日忙碌不堪,相對低調。于是,呈現在媒體上的表現,就是當王中軍正在高談華誼兄弟2008年的上市計劃時,王中磊卻不得不為他旗下的藝人辟謠斧正。華誼兄弟公司一位高級員工給出了這樣的評價:“大王總很精明,小王總更有親和力。”
使命:運氣來自于專注
從1998年華誼兄弟真正進入電影行業到今天,已經整整十年。
在這十年中,很多投資電影的人早已退出舞臺,但王中軍和王中磊卻把當年那個小廣告公司發展為涵蓋廣告、影業投資、文化經紀、音樂、電影發行等多種業務的傳媒集團。王中軍曾不止一次驕傲地說:“作為民營公司,華誼在同類公司中做到了行業第一。”
許多財經類雜志不遺余力地反復總結著他們的成功模式,并大多將其歸結于品牌的樹立和風險分散的智慧。那些具體而繁瑣的分析,在多數情況下,都被華誼這兩兄弟概括為貌似避重就輕的兩個字—運氣。
“我總是說,華誼很幸運。娛樂業是消費類的行業,如果沒有良好的經濟環境,這個行業必然萎縮。這十年經濟的發展比較快,帶動了娛樂業,而華誼恰巧身在其中,運氣很好。”王中磊說。
然而,王中磊口中的這份“運氣”卻并沒有更多地造福他的同行們。當1998年,華誼兄弟正式投資馮小剛的《沒完沒了》并為他們的十年合作拉開序幕之時,國外大片《泰坦尼克號》卻在中國收入了3。6億元人民幣票房,占當年中國總票房的1/5還多。這樣的數字令當時的國產電影很難望其項背。
“那時候,國內經濟相對落后,娛樂意識也比較匱乏,所以我們只能是娛樂業的跟隨者。經過這十年,娛樂業在中國的地位和影響都有了非常大的改變。比如,國內的偶像概念更加成熟,甚至比當年一度繁榮的港臺文化更多元。我們除了有演藝圈那些俊男美女,還出現了像馬云這樣的經濟偶像。我們不再需要跟隨,甚至還有了跟隨者。”王中磊對今天中國的娛樂業充滿自信。
在王中磊的心中,一直有一個電影夢。上學的時候,看電影就是他課余最大的愛好。大學一畢業,他立刻寫信給在美國的哥哥王中軍,說要開自己的影視公司,結果被“錢從哪兒來”一句話就給斃了,只好乖乖去找工作。如今,夢想終于得以實現,《集結號》片頭“制片人:王中磊”幾個字就是夢想的證明。
“我想,每個公司和個人的成功都絕非偶然。在華誼發展的這十幾年里,也目睹了許多競爭對手的失敗。在我看來,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是他們對行業的專注度不夠高,沒有把娛樂業作為持之以恒的事業重心。”王中磊說。
娛樂業,這個曾經被文化人嗤之以鼻的行業卻被王中磊看作一項使命。在王中磊眼中,娛樂業是社會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代表著時代的特征。盡管王中軍在這十年間也曾投資過其他領域,但現在的他早已只字不提,一心打造華誼兄弟最專業的形象。
“我和中軍與那些‘做死了’的同行最大的差別就在于—這十幾年來,我們永遠都只專注于做這一件事,就是把娛樂這塊蛋糕做大。”在王中磊堅定的態度背后,是華誼兄弟長達14年的娛樂帝國締造之路。
娛樂:造星流水線
許多看過《沒完沒了》的人都記住了八千塊的路易十三,卻不曾注意到這部電影的投資人正混在傅彪身邊,跟著另外幾個幫他討債的哥們兒插科打諢。
由《集結號》一舉奠定國內一線男星地位的張涵予回憶道:“我當時在里邊演一個群眾,就是傅彪身邊有倆哥們兒,跟著他一塊兒去找葛優要錢。我演其中一個,王中磊演另一個。”
王中磊這次玩票玩得相當低調,用他的話說,參與拍攝不過是為了跟馮小剛、葛優等人建立一個相互了解的環境,從而達成之后長期的合作關系。
現在,當許多人開始擔心“假如沒有了馮小剛,華誼該怎么繼續”時,王中磊則坦言他早在四年前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從最早合作時‘沒有小剛的電影就沒有華誼’,到現在‘沒有華誼就沒有小剛的電影’,其實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的確,國內具有小剛這樣的價值的導演并不多,再加上我們的宣傳也比較到位,所以給大家一種錯覺,實際上華誼在小剛身上的投入比例并沒有外界想象中那么大。”王中磊舉出近幾年投拍的《可可西里》、《寶貝計劃》、《墨攻》、《功夫之王》,以及《鹿鼎記》、《士兵突擊》等等獲得了市場認可的電影和電視劇,“現在,小剛隨時都可以來找我說:中磊,我可以退休了嗎?我會爽快地告訴他:可以。”
曾經是明星成就了華誼,如今的華誼卻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造星流水線”。連王寶強自己都說“感覺自己仿佛進入了一個流水線:流水線的這頭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后生,而另一頭是金光燦燦的影視巨星”。
“我們選擇一個藝人主要是從他的特質上判斷他是否具有市場接受度。偶像之所以被稱為偶像,是建立在比其他同類的人或事更具有代表性的基礎上。你說王寶強不是偶像嗎?其實他是,他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成功的普通人的代表。”王中磊的“造星思路”相當清晰。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就連那些習慣被人們稱為“表演藝術家”的角兒們也在努力習慣靠華誼兄弟來“經紀”自己。于是,在華誼旗下既有黃曉明、李冰冰這樣的俊男美女,也有馮遠征、徐帆之流的老戲骨。
有一次,馮遠征跟王中磊聊天,就半開玩笑似的說:“中磊,你可千萬別把我辦成那樣??!”
王中磊對這一點沒有絲毫的擔憂:“中國是最具包容性的市場,無論是觀眾的層次、數量都和其他國家有著很大的區別。所以,中國會出現各種風格不同的明星,這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必然會出現的局面。”
電影:賺錢肯定是最重要的
很多對華誼兄弟抱有敵意的評論家認為,這對兄弟在依靠電影致富的過程中用了太多不入流的手段。植入廣告首當其沖,以至于在馮小剛電影剛發跡的那幾年,人們一看到徐帆就想起歐陸經典。
“對我來說,賺錢肯定是最重要的。”即便是對電影始終懷有敬意的王中磊在考慮投資時,《滿城盡帶黃金甲》獲得青睞的可能性也比《可可西里》要大得多。
“我寧可拍十部《黃金甲》,也不愿意拍一部沒人看的所謂的藝術片。”和眾多電影投資人一樣,王中磊也堅持認為電影的商業性和藝術性并不矛盾,“我前些天看《盲山》,就感嘆其實中國有許多像李楊這樣非常會講故事的藝術片導演。我想,如果有一天,他們可以放下架子,去拍一部既能被大眾接受,又非常具有藝術性的商業片,一定會非常成功。”
或許是源自字面上的巧合,很多人愿意把王中磊兩兄弟跟華納兄弟相提并論。王中磊自己也毫不掩飾對華納兄弟的向往:“迪斯尼給人的感覺始終是家族式的,我更希望華誼兄弟能夠朝著華納兄弟的方向發展。我希望華誼是社會性的,而不是家族式的。”在另外的場合,王中軍也說過,公司未來家族色彩會逐漸淡化,他們兄弟可能更多地承擔著CEO的角色。
生活:我很有玩心,很快樂
在零星的消息里,我們能夠了解到華誼投資的馮小剛2008年賀歲大片《貴族》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普通人,突然一下子變得很有錢,于是就希望自己像個貴族一樣生活,所以就有了令人捧腹的貴族速成法。
王中磊當年和太太結婚時,覺得有一間單位分的房子,有輛夏利車,就可以過一輩子了。如今,他和他的哥哥已經登上了新富排行榜,身家8億美元。頻繁出現在媒體上的王中磊兩兄弟似乎也不斷用他們的追求與態度,標榜著中國新一代精英階層的生活狀態。
去年,《BIZMODE》曾走進王中軍昌平的別墅,跟他坐在一起談馬聊藝術;而王中磊對服裝的挑剔,對古巴雪茄和法國紅酒的偏好也是出了名的獨到。
除此之外,王中磊還保留著許多他一貫的愛好:喜歡人多,喜歡熱鬧,喜歡朋友們在一起打籃球,一起度假。更重要的是,作為兩個孩子的爸爸,他更加懂得享受溫馨的家庭生活為他帶來的無限幸福。
“我很有玩心,也很快樂,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個年近四十的人。”王中磊樂呵呵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