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出處】唐·杜甫《登高》。
【意思】無邊無際的落葉蕭蕭而下, 奔流不盡的長江滾滾而來。落木:落 葉。蕭蕭:落葉聲。
從大處著眼,寫秋聲之肅殺、長江之雄邁,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寫景中流露出時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出神入化,古今獨步。
這兩句詩作于夔州,寫登高所見的江天秋色。夔州濱臨長江,江流在此進 入瞿塘峽,峽口多風,深秋時更是天高風急。詩人登高仰望,只見無邊無際的 林木落葉蕭蕭而下,滾滾而來的長江奔流不息。雄渾、寥闊而又肅殺、凋零的 氣象,使詩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歲月悠久。聯想到自己年華已逝,壯志未 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壯! 全聯對仗工整,氣韻流暢。
【賞析】樹葉紛紛落下,無邊無際,江水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奔 流不息。以“無邊”修飾“落葉”, “蕭蕭”而下的氣勢才會具備;同 樣,以“不盡”修飾長江之水,“滾 滾”而來的氣勢也生成。讓人禁 不住聯想到落木窸窣的聲音,長 江江水翻滾,氣勢洶涌而來。落 葉本是讓人感到韶光易逝,青春 不再,本是讓人傷心不已,詩人 賦予了詩句以悲壯的情感。然 而,下句偏又寫長江之水奔波不 息,卻并不泄氣,又給人以無窮 的力量。正是如此,整句詩歌雖 語含悲愴,卻境界開闊,雖悲傷, 讀來卻并不讓人消沉。
【鑒賞2】
無邊無際的樹木在秋風中樹葉颯颯落下,沒有盡頭的長江水滾滾而來。從大處著眼,寫秋聲之肅殺,寫長江之雄邁。現在多用此語比喻舊事物、舊勢力必然衰敗、沒落和死亡,新生事物、新生力量一定會成長、壯大和勝利。
明胡應麟 《詩藪》 內篇卷五: “杜 ‘風急天高’ 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深沉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此當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唐七言律第一也。元人評此詩: ‘一篇之內,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 清楊倫 《杜詩鏡銓》卷一七: “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詩第一。”
【鑒賞3】
落葉蕭蕭而下,無邊無緣。 長江滾滾而來,不絕不盡。這是登高所見到的景物。兩句詩從兩種事物 “落木”、“長江”描寫了同一內容——秋天的肅殺空曠。“蕭蕭”、“滾 滾”,以疊字來極力渲染無邊不盡之勢。而“無邊”、“不盡” 又強調 了秋氣的濃郁。兩句詩描寫秋景不是凄凄慘慘,而是氣勢豪邁,令人振 奮。上、下句對仗極工,又不失自然。總體意念、句中詞句俱佳,不愧 為千古名句。
注: 蕭蕭,形容葉落的聲音。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樹木葉落 紛紛或江水奔騰不息。
[例1]一出鎮子 就是一大片銀杏林,空間地下,極目所 及,都是令人目眩的金黃顏色,一陣微 風吹過,空中的黃葉簌簌作響,地上的 黃葉也翩翩起舞,的確有一種如杜甫所 吟詠的“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氣象,給了 我一個畢生難忘的印象。(王西彥《紅 葉的性格》)[例2]是的,長江是一條一 往無前的江河。“不盡長江滾滾來!” (柳嘉《長江之歌》)
二、用以比喻舊的事 物或人逐漸衰亡,新事物或新人不斷涌 現。
[例1]國外有人統計:1965年的大 學畢業生經過10年,他所學的專業知識 已經有70%老化了,1976年的大學畢業 生到1980年就有50%的專業知識過時 了。我國有人借用唐代詩人杜甫的名 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 來”,描繪知識的這種旺盛的新陳代謝。 (王希永、詹萬生《給大學生的信》)
[例2]“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 來”。祝愿一代新人,踏著先輩的足跡, 創造更加動人的業績吧! (張震、王小 夫《在地獄的入口處》)
【全詩】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賞析】
大歷二年(766)夔州,重陽節登高作。大致上前四主景,后四主情。
首聯兩句各以三景連綴屬對,上句曰“風急-天高-猿嘯”,筆墨濃重,使人頓生秋氣肅殺之感,故落筆在一個“哀”字,是猿聲給人的感覺。下句曰“渚清-沙白-鳥飛”,著色轉淡,只一“回”字便與“風急”呼應,有不勝風力之感。兩句密集許多意象,寫得秋聲秋色俱足,而猿鳥驚秋,亦足興起人的秋思。
次聯筆勢突變,不再一句三景,而作一句一景,落木蕭蕭、長江滾滾,已覺氣勢雄渾;而“無邊”與“不盡”,則在空間和時間上廣遠延伸,境界更見闊大;音情上“蕭蕭下”以舌齒音傳風聲,“滾滾來”以開口呼傳濤聲,出神入化;象征上則包容十馀年間人事代謝與歷史變遷。
三聯入情敘事,以“萬里悲秋”、“百年多病”高度概括了老杜畢生經歷及現實處境。其間熔鑄了八九層意思:滯留客中、家山萬里、常年如此、逢秋興悲、登高又悲、獨登更悲、百年過半、晚年多病等等,可謂百感交集于十四字中。
末聯謂多年國恨家愁、白發日多、排解唯酒,最后一句本作“新亭”仇注曰“停通”,今人多據此釋為近來(因病)斷酒。裴斐引“新亭舉目風景切”(《十二月一日》),謂新亭乃登高所在,即修成不久的亭子,謂末句非但不是說斷飲,恰恰說的是痛飲,“潦倒”云云,即沉滯于酒也,與李白“與爾同銷萬古愁”同情。不同者,老杜所飲非“美酒”而是“濁酒”也。
本篇不但在內容上極為凝練,境界上極為闊大,感情上極為深沉,就形式而言也是令人嘆為觀止的。造次一看,首尾似“未嘗有對”,中幅似“無意于對”,細按則一篇之中句句皆對、字字皆律,乃自然工穩,為杜詩中大氣盤旋、沉郁悲壯風格之代表作。明代胡應麟推為“古今七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