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需要人來賞識人才的句子
【第1句】: 用什么經典語句,可以形容自己空有一身才華,卻沒遇見賞識的人
【第1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譯文: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出自:唐 李白《行路難·其一》
《行路難》李白原作三首,這是第一首,作于天寶三年(744),李白遭受讒毀而被排擠出長安時寫的。詩中抒寫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憤激情緒;但仍盼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的樂觀豪邁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第2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譯文: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
出自: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馬說》。
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與憤懣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第3句】: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譯文:黃鐘被砸爛并被拋置一邊,而把泥制的鍋敲得很響。比喻有才德的人被棄置不用,而無才德的平庸之輩卻居于高位。
出自《楚辭·卜居》。
《卜居》是《楚辭》中的一篇文章。相傳為屈原所作,而現代學者多以為是楚國人在屈原死后為了悼念他而記載下來的有關傳說。文章表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敗,反映了屈原的憤慨和不滿,歌頌了他堅持真理、不愿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
【第4句】:懷才不遇。
意思:胸懷才學但生不逢時,難以施展,不被賞識任用。多指屈居不得志。
出自: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五:“眼見別人才學萬倍不如他的,一個個出身顯通,享用爵祿偏則自家懷才不遇。”意思是眼看別人才學不如他的卻個個出身顯通,而自己卻不被賞識任用。
【第5句】:大材小用
意思:把大的材料用于小的用處,比喻人才使用不當.
出自:晉·石崇《許巢論》:“蓋聞圣人在位,則群材必舉,官才任能,輕重允宜,大任已備,則不抑大材使居小位;小材已極其分,則不以積久而合處過材之位。”
意思我聽說圣人在位,那么所有材料必須舉,官有才能勝任能力,輕重應從,充分利用已準備好的,那么不抑制大才能使住在小位;小材已極的分,就不因長久而合處超過材料的位置。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馬說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黃鐘毀棄
【第2句】: 形容“未被人賞識”的詩句有什么
孟浩然老先生可謂一生未能入仕,其實他對當官有著很大的期待,最早曾在王維家以一首《歲暮歸南山》 表明未被任用的意思,后來又在張九齡丞相那里以一首《臨洞庭贈張丞相》表達想當字卻沒人賞識的意思.這兩首都送給你,看能用否??
《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臨洞庭贈張丞相》
八月潮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動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第3句】: 形容渴求人才的詩句
為伊消得人憔悴 (尊重人才、愛惜人才、科學使用人才。)
吹盡狂沙始到金 (人才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經歷千錘百煉的打磨)
千樹萬樹梨花開(誰能匯聚更多的人才誰就能擁有主動權)
唯才是舉 思賢若渴 青青子拎,悠悠我心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曹操的千古佳句,網羅人才、建功立業的緊迫感,以及他感到人才難得、歲月磋論的苦悶,把自己對人才的渴望比作少女對意中情郎的追慕,又暢想“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人才濟濟一堂的情景)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雜詩》),其對人才的渴求,毫無遮攔地表現在字里行間。
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 —— 孫中山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 管仲
長才靡入用,大廈失巨楹。 —— 邵謁
古人相馬不相皮,瘦嗎雖瘦骨法奇;世無伯樂良可嗤,千金市馬惟市肥。 —— 歐陽修
國家用人,當以德為本,才藝為末。 —— 康熙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 胡瑗
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舉矣,則富強不足謀也。 —— 孫中山
人才雖高,不務學問,不能致圣。 —— 劉向 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 ——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