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涪陵烏江的好句子匯聚50條
烏江美涪陵散文
渝東距重慶三百里的涪陵,正當長江和烏江的交匯處,本是古巴國的都城,也是巴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據說因其境內的烏江古代曾一度叫涪水,這里又是古代巴國祖墳所在地,故得名涪陵且自漢時沿用至今,現今涪陵概因盛產榨菜而知名。
我不是吃貨,雖從不介意美味的誘惑不抵制佳肴的攻擊,但因自小習慣了淡飯粗茶,故對珍饈佳肴精美食物便知之少、體驗少,自然也就缺乏美食方面的知識。比如這涪陵榨菜與其它地方榨菜區別到底在哪里、差別有多大,我就說不清也道不明,之所以常愛買來吃,只是因為別人都說好,我相信人民群眾;也因為賣的榨菜似乎多都號稱是涪陵產,因此,我就自然而然買而食之了。曾問涪陵的地主那里的榨菜為什么好,回答是:因為水土好。
到涪陵,首先打眼的是水,關注的是水,得到的最深印象便也是——涪陵最美是烏江!
提起烏江,首先就聯想到那是一條氣勢磅礴雄性的江。因它發于貴州、二千多里的河道多穿行于深山狹谷中,流域喀斯特地貌切割強高差大,江水像一條烏青色的蛟龍奔騰在峽谷中,便形成了流急、灘多、谷狹的“天險”。1935年紅軍長征時在狂風雷電的如墨夜色中浴血成功搶渡烏江,從而獲得了戰略的主動,“烏江天險重飛度”便成了驚天地泣鬼神的經典戰例。提到烏江,人們也會聯想起項羽兵敗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于烏江的`場景,其實項羽的故事是在安徽和縣的烏江鎮,與流經涪陵的烏江并沒有關系,但這男人氣概的烏江水總讓人無法不聯想起“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英雄豪氣!
但是,在涪陵,我看到的烏江卻是另一種風采。站在坡坎上的城區望去,一川江水從腳下默默的傍城流過,靜靜的似動非動幾難看到波紋,可能因了含礦物質多,懸浮物質對綠光吸收弱,所以那水雖清卻似不透明,翡翠般深綠泛著明亮,只是軟軟亮亮在澗底河道里,柔若錦緞溫潤如玉,讓人頓生憐愛,情不自禁會涌上伸手去撫摸、敞開胸懷去擁抱的情愫。
長江水大名大,但其色淺,在這葉落草枯的素顏季節里便平淡;與它相會的烏江水勢小,但色彩分外的亮眼。如果說初冬的涪陵城是一位素裝的美眉,這烏江便如其頸上一根飄逸的彩巾,點化出了蓬勃的生機和嬌艷的韻致。我想,若是姹紫嫣紅的春、驕陽似火的夏、金穗飄香的秋,這碧綠的一川清流又會裝點出怎樣迷人的風采,怕真是“想來也是醉了”?!
眼前景色和想象的結合,讓我更感知了烏江是“天險”,更是“天秀”,它裝點出了這座城別樣的味道,這水這土養育了這一方女人的晶瑩婀娜、男人的耿直豪爽,也孕育出這里的美食和文化,烏江升華了涪陵。
世界上的人和景與物都有多面性,只有全面的了解和體會,才更能感知其豐富多彩的魅力,會更有利于走向人生的升華!
烏江散文
烏江,長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貴州第一大河。
烏江風采
烏江發源于烏蒙山東麓,為長江上游的一大支流。北源六沖河與南源三岔河匯合后稱鴨池河,一直向東北流到息烽縣烏江渡以下方被稱為烏江。
烏江原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自90年代末才逐漸走出深山。誰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她那份清純秀麗讓多少粉黛顏色盡失。科考隊到了烏江之后嘆道:“山之雄奇酷似大三峽,水之清澈遠勝大三峽。”烏江之水是清綠的,綠到了極致便如其名了。黔渝本多山,烏江自也少不了青山相對,奇峰聳峙。于是這漫長的高山峽谷形成了神奇的天然畫廊。
我們乘船從沿河往下,一直到鹿角。恰是這道畫廊的精華部分,被譽為烏江“百里畫廊”。“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秀美的山峽景觀可說是烏江的最大特色。坐在船上,看著江面時寬時窄,江水時緩時急,任峽風呼嘯,江濤逼人,感受著高山橫截,山重水復,忽又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烏江峽谷為我們開啟了一道道風景之門,久而久之恍然身在其中。
烏江的峽谷一個連著一個,各有特色。沿河境內以夾石峽、銀童峽、土坨峽、黎古峽五峽聞名;彭水以上馬峰峽、龔灘峽、聚寶峽被稱為烏江三峽;而酉陽境內的五峽“龔灘峽、土坨子峽、白芨峽、荔枝峽和斧劈峽”加上沿河五峽則被認為是烏江的精華所在。峽間多水泉瀑瀉,墜花落玉,又多溶洞怪石,崢嶸嵯峨。果真是“除卻揚子三峽美,更有烏峽多奇觀哪!”作家徐遲游完烏江后評道:“似乎大、小三峽,陽朔山水甲桂林都一樣,而它們已略輸文采,稍遜風騷,不如烏江峽谷原生而近于自然。”
的確,原生使烏江山峽充滿了生機和樂趣。這里除了怪事嶙峋,洞壑幽深之外,更有古木參天,林木濃密,百鳥爭鳴,群猴嬉戲。沿河的千年烏楊一直守候在江邊,迎送著來來往往的游客;兩岸突兀的崖壁上離江面幾十米的地帶長著這里特有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中華文母;陡峭凌亂的巖石上時不時出現一群巖羊;靈巧的白鷺在江面上飛掠滑翔;烏江的麻楊河還是全球最大的黑葉猴種群分布地。這些可愛動人的生命是這片山水天地間的靈魂,是峽江的動感靈語,沒有他們,再奇秀的山峽也會黯然失色。
與三峽相比,烏江少了許多厚重文化的羈絆,更多的是纖夫的血淚史和他們的堅強與堅韌。烏江多險灘,自古有“天險烏江灘連灘,過灘如過鬼門關”之嘆。岸邊的巖石在湍流江水日復一日的啃噬下,漸漸形成劍狀石林,縱列排布。我們輪渡在急流中尚顛簸搖晃,如何能想象數百年前乃至幾十年前船行烏江的驚險!船過烏江險灘靠的是纖夫一步一步的拉拽,他們數十人甚至上百人沿岸邊排成一列,赤裸著身體,彎著腰,腳蹬石窩,手抓凸石,在陣陣吆喝中緩慢挪動。纖夫用他們的生存方式維系了航運的安全。川江號子已成為過去,但纖夫的身影已與烏江纖槽融合凝固成永恒,他們血淚和汗水也穿越了千年的歷史長河,浸透了這條纖道。
烏江的險灘同時造就了這里的土家文化。兩岸古鎮棋布,吊腳樓眾多,這是自古因灘設鎮的結果。因為險灘是船只停泊的關口,也是纖夫安身的所在。灘鎮的設置促進了商聚中轉,小鎮又因中轉而繁華。淇灘、龔灘和洪渡是這條“畫廊”中三個較大的古鎮。淇灘在沿河上游10公里處,我們沒見到,洪渡古鎮在江中看得并不真切,只有龔灘臨江而建。那隨意散落在崖壁上的木結構建筑,疊檐飛角,青瓦土墻,既古樸又從容。可惜的是這片古鎮即將桑田滄海,值得保存修復的都已拆遷,五月份去時就剩一片狼藉。一條完整的烏江畫廊被大壩剪成了斷斷續續的模糊片段,這是魚兒們的悲哀,又何嘗不是人類的悲哀?
山峽文化,土家文化和紅色文化被稱為烏江三大文化。我不知道隨著烏江走出大山,這里的土家文化會不會消失,如果土家文化消失了,烏江畫廊是不是便虛有其表?烏江畫廊堪稱中國畫的經典,身入畫中,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山水人家,皆為妙品。不知烏江幾個梯級開發后,這一切是否還能存在……
烏江情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烏江以她獨有的魅力影響著五十三萬德江兒女,并塑造了我們的熱情淳樸,她滋潤了大地,使大地充滿生機,她哺育了我們,使我們聰穎、恬淡。她不僅哺育了我們的身體,也滋潤著我們的精神。烏江水象征靈動和智慧,奔流不息是她的本色,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參觀烏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佇立于白果坨大橋之上,鳥瞰烏江。放眼望去,滿眼都是令人賞心悅目的綠色。江水是綠色,兩岸的山也是綠色,就連那清澈的天空,似乎也被大片大片的綠渲染著滲透著濃濃的綠意。
另一種方式是坐船逆流而上。船啟動后,這種綠的感覺就顯得格外明顯。烏江水道蜿蜒曲折,別望文生義以為烏江水污,其實它清澈見底,仿佛一伸手就能觸摸到江底,越往深處,江水就愈發綠得可愛。這是一種相當純潔的綠,沒有摻雜一點瑕疵,掬起一捧仔細地嗅,仿佛還能聞到一股清新的綠的氣息。小心翼翼地伸出手來,指尖剛觸及到水面,一絲涼意便傳遍全身,繼而生出一種說不出的快意,好似剛觸及的是凝脂。船疾馳而過,激起了白色的浪花,頃刻間泛起漣漪,向四周蕩漾開去。平整如玉的江面,霎時間變得支離玻碎。
山水相依,這么美的水如果沒有山的映襯總覺得美中不足,好在德江多的是山,在山的映襯下唯美優雅。
倘若只是單個的山,亦是意猶未盡,好在兩岸起伏的群山層層疊疊,從眼前一直延伸到天際,沒于云端,德江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在造化者的磨礪下,顯示著其獨有的風采。隨處可見的靈動,怪石嶙峋,絕巖多生怪柏。山也是綠的,但是不同于江水般的'綠。山的綠,層次感極強。臨江的山,是深綠,滿山郁郁蔥蔥的植被在其中顯得極為蒼翠。半山腰,樹叢間,偶爾還能窺見一二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山村。
山的背后還是山,蒼翠稍淡,山連山,高大雄偉,就像涌動著的獸的背脊。再往后,也還是山,背景卻是灰蒙蒙的天幕,山尖朦朧,似乎插進了天幕。月亮出來了,暮靄像一層蟬翼般的輕紗,把山遮掩得綽綽約約。喧嘩了一天的山,漸漸變得靜謐,只是奔騰歡唱的烏江水,扔不知疲倦地訴說著。
青山,綠水連為一體,交織出一幅關于夏日的綠的寫生,仿佛就是張大千筆下的山水潑墨畫。
夏日的太陽戀情濃烈,總是落得特別遲。這不,都六點鐘光景了。它才戀戀不舍地沉進了烏江的碧波里。火紅的晚霞燒得江面,亮堂堂,金燦燦的,像一幅錦緞。
縹緲潔白的云兒悠閑地點綴著天空,蔥綠的寬闊草地展示著勃勃生機,肥美健壯的牛羊留連于這片綠意盎然之中。這些都是你別出心裁的精心打造。每一次云消雨霽后的彩虹,每一棵崖壁上的青松,每一片雪花飛舞都是你匠心獨運。你用潺潺流水聲訴說山谷的寧幽與靜謐,你用金黃詮釋收獲,用火紅闡釋溫暖。是你在創造著一個個的奇跡。
你流淌的不僅僅是這滿江的碧波,還有這滿江的激情,滿江的歡樂。啊,滔滔烏江水,濃濃烏江情!
從這里親近烏江
總要在一些時候,找上一些理由,去感受烏江。
陪她,守她,讀她。
甚而脫去衣褲,孩子般地投入她的懷抱,去零距離地親近她。
遺憾的是,同伴們皆懼水,難免孤單,但我仍獨自游到中流。
頭枕烏江,雙手如槳,劃過天光日影,劃過悠悠歲月。遙望著藍天白云,遙望著“大鵬展翅”,可充分地、盡情地去享受著為自水的種種奇妙的神韻。躺在大自然的懷里,躺在母親河的懷里,這一刻,很想忘記身外的一切,忘記岸上的同伴,甚而忘記時間。
我那些懼水的同伴們,怎么能體會這種感覺呢!
小時,我就在故鄉的馬擺河中游著,那是北盤江的上游,云貴兩省交界的一個幽谷。
后來,關于水的記憶,又蔓延到首都的京密引水渠,蔓延到洞庭湖,還在蔓延到夏威夷的海浪中。在青島、大連和深圳,我沒下海,后來已成了一樁樁憾事。當然,那水雖各有各的吵味,但最有感覺的,還是不外乎馬擺河和烏江。因為自己覺得,體內始終流躺著母親河的血脈。
其實我們這上段的烏江,與紅軍長征的烏江渡、思南的烏江、重慶涪陵的烏江,還有些距離和不同。但卻是它們共同組成了“千里烏江畫廊”,并成為貴州的母親河。俗話說,“飲水思源”。人們在溯源而上時,發現烏江源竟然在草海,或許準確地說,是在草海不遠的一口井,那井叫石缸洞。那年為了搞“烏江紀行”,我們去了烏江的南源和北源,因為南源,我碼下了紀行的第一段文字,稱其為“一口井孕育了一條江”。因為烏江,我們多次進入了她最具風韻的地段,細細地口味了她的歷史沉淀和風土人情。
夜郎王枕戈待旦的方國,在烏江。
諸葛亮祭祀七星的地方,在烏江。
奢香夫人開通“龍場九驛”的地方,在烏江。
王感嘆“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的地方,在烏江。
吳三桂剿水西,釀成“水西悲歌”的地方,在烏江。
烏江是歷史之河,文化之河。同時,因紅軍突破烏江天險,成為傳奇之河、紅色之河。又因她拴系著黔西北的草海、總溪河、九洞天、織金洞、百里杜鵑等世界一流景觀,成為神奇之河。
在南源、北源交匯處,在化屋基——即我入水的地方,再次體驗了烏江的神奇與大氣。不禁又想起我們在烏江紀行結束時寫下的幾句話——
從某些角度看,烏江奔流著的不僅是高山流水,而且是烏江人的層層思緒。
烏江從我們的記憶之井流來,又從我們的心靈之床流過,再向我們的期盼之岸流去。它是哺育我們這片土地的一個符號,是鼓蕩自己血脈的一種感覺,同時也是既清晰又有些飄渺的一個夢。
要讀懂黔西北,首先要讀懂烏江。
行走烏江散文
尋找源頭
水,有源頭;樹,有根。
水是潔白的乳液,哺育天地間的萬物。包括我和樹。
烏江山峽,是生我養我的溫情母親,是愛我護我的偉岸父親,更是哄我入睡、枕我入眠的搖籃與溫床。
家鄉離不開山和水,恰似小孩兒離不開爹和娘。
我不是被精心折疊過的千紙鶴,但夢想依舊、仍想實現尋根問祖的心愿。
是誰說,只要有蛋吃,就不要問是哪只母雞下的蛋?
如果人生有選擇,我情愿選擇做一張潔白的紙。
就算不能正本清源,就算不能裝點自己,就算不能浪沫飛花,就算不能百川歸海……
可我愿意,愿意被人們折疊成一只紙船兒,借著水的柔情和風的力量,逆江而上。
去追隨,那水的源頭;去感觸,思南古城的紫色紫香。
繁花一樹開——紙在水上,水在紙下。
譜寫出來的:不單是光宗耀祖的輝煌歷史,還有如夢如幻的美好展望。
春華秋實,百里畫廊,千里烏江;碩果累累,夢幻烏江,邊江城市!
野豬巖
圈里難養千馬,盆里難載萬年花。
可是豬呢?難道它就心甘情愿被人們供養?
其實,豬哥哥也喜歡自由、向往自由。野性十足的豬哥哥在外面野久了,便成了人們心中的傳說。
傳說的色彩,籠罩著現實的烏江。
千里烏江,亦夢亦幻亦真亦奇。定格,烏江水上城市的沿河顯得格外美麗、楚楚動人!
纖夫古道
連綿起伏,群山巍巍;順江而下,到岸貌然。
那若隱若現的痕跡,勒進故鄉人的肌膚,深入故鄉人的骨髓。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我們每個沿河人都銘記在心中。
我們可以忘記過去的傷痛,但我們決不能忘記曾經的拼搏奮斗。那是血淋淋的歷史的見證呀!
修堤改道,不是故鄉人在有意逃避;
筑壩攔水,不是故鄉人不思進取。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建設美麗的沿河。
我們的`發展思路是: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我們的夢想是:打造美麗的烏江水上城市。
至于城市建設的速度,我們將盡一切可能縮短城市建設周期。
沙陀電站
馬歸馬,駝歸駝。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話一點也不假。
只要我們不指鹿為馬。
是騾是馬,只要牽出來遛一遛便知道。這不是在攀比,不是在夸耀。而是在告誡我們每個沿河人:在各項工作中要求真務實,要用事實來說話。城市建設,更是如此!
沙陀電站,也許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型電站。但此項建設工程,也是全國少有的,能與之相比、與之抗衡的大型電站。
一個大型電站:能照明一個地方,能富庶一個地方;一個大型電站:能振興一個民族,能鍛造一個城市。
沙陀電站,是一朵奇葩,是我們沿河人的夢想之花。
它不僅點亮我們每個人的心靈,而且還能點燃整個世界。所以,綠色沙洲永遠不會寂寞,不會冷。
城中之城
依山傍水,山水之城。沿河,地處群山包圍之中,立于烏江河之上。
山,是天上之山;水,是天上之云。
山云之外,沿河更顯得靚麗多彩。
朝辭白帝彩云間,半江瑟瑟半江紅。誰人不說,這是沿河城的一大景觀?客舍青青柳色新,曉看紅濕處、花又錦官城。誰人不嘆,沿河城的如此良辰美景?
山高皇帝遠,早被時代掩埋;窮山惡水,早被刪除史冊。大喬小喬初嫁,三喬四喬蒞臨。
橫貫東西兩側,一橋墊通南北。數風云人物,還看沿河!
不是沿河人,也說沿河好。這就是沿河城,這就是城中之城---沿河的美譽。
行走烏江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
逆流而上,飽嘗烏江山峽自然美麗風光;順江行走,喜聞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四川盆地,陪陵水都;由南向北,滾滾長江東逝水。
遠渡重洋,直抵山城;
重逢喜慶,雙喜臨門。
行走烏江的熱情,不會因腳步停止而停止。
繼續。前行。是生命的再生;努力。朝前。是烏江的永恒。
行走烏江,是我一生的心愿!
涪陵的環境作文
我們乘漂亮豪華的旅行車向涪陵奔馳而去。一路上,導游阿姨安排我們做游戲,我們玩得挺高興的。車廂里充滿了歡歌笑語,四五個小時的車程我一點不感到疲倦。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的涪陵的環境作文,歡迎閱讀參考。
涪陵的環境作文1
我的家鄉--涪陵,位于長江烏江交匯處,盛產榨菜,是有名的榨菜之鄉,是一座美麗的山城,它既有不同尋常的過去,也有輝煌的未來.
在我家,無論我上街買東西,逛馬路,去學校,都要經過四環明珠、高筍塘、南門山、宏聲橋等街道.沿途的商店,櫥窗,馬路以及黃桷樹、小葉桉,對我來說,都是那么熟悉,那么親切.聽媽媽說,南門山以上就沒有街道,過去是冷冷清清的,路上行人稀少,沒有像樣的商店.到了夜晚,道路兩旁的燈光昏暗,給涪陵增添了幾分寒意.街邊的房子都是低于4層樓的矮平房,門窗很破舊,風吹過,窗紙嘩嘩作響.
改革開放以來,涪陵的面貌日新月異,變化真大!你看--一座座現代化的高樓拔地而起,雄偉壯觀.濱江路從東到西,還有望州公園、森林公園,現在還在修建白鶴公園,還有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還有各種各樣的超市商都,如:南門山重慶百貨商都、高筍塘新世紀涪陵商都、依碟.各式各樣的'商品真是琳瑯滿目,應有盡有,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涪陵夜景也是一絕!每當夜幕降臨,涪陵華燈初上,燈火輝煌,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霓虹燈,拱形燈,廣告燈,爭相輝印,萬紫千紅.與烏江二橋、長江三橋的燈光交織在一起,簡直就像仙境一般.燈光如同顆顆璀璨的明珠,把涪陵裝扮得如同天上的瓊樓玉宇,分外妖嬈.
再看看我們周圍的男女老少身穿各色衣裳,休閑購物,散步聊天,玩耍嬉戲,每個人都掛著幸福的微笑.
我愛您,我的家鄉,祝愿我的家鄉的明天越變越美麗,家鄉的明天將變得更加燦爛輝煌!
涪陵的環境作文2
暑假里,我參加了媽媽單位組織的涪陵兩日游。
我們乘漂亮豪華的旅行車向涪陵奔馳而去。一路上,導游阿姨安排我們做游戲,我們玩得挺高興的。車廂里充滿了歡歌笑語,四五個小時的車程我一點不感到疲倦。
首先我們來到石夾溝旅游區。石夾溝是個大峽谷,我們跟著導游走在彎彎曲曲的峽谷里,峽谷上方是高高的峭壁,下方是深不見底的懸崖,前方是狹窄的小路,后方是我們走過的蹤影。我們走著走著天又下起了蒙蒙細雨,在雨中我們的隊伍像堅強的作戰隊永不退縮。在最后一個小時的行程中,我的腿都發軟了,而天下的雨卻越來越大,我的一身衣服都淋濕了,腳下的路更難走了,一不小心就會掉下懸崖。
走過了可怕的大峽谷,我們又乘車向御泉河開去。所經的路又笮又彎,險境從生,坐在車上,我們全都很緊張,但駕駛員叔叔技術高超,不久我們就平安到達了目的地。當時天色已晚,大家也很疲憊,于是住進了一家賓館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