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抒發哀情的句子 表達感情的方式有幾種
關于表達方式:
①表達方式分為敘述、描寫、說明、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的分類解釋;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種表達方式為主,兼用其它表達方式;
③現在流行的話題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關表述——可任選一種表達方式為主并綜合運用其它各種表達方式。
綜合起來,“表達方式”應當為在用語言、藝術、音樂、行動把思想感情表示出來時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關于表現手法:
托物言志 寫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順敘 倒敘 插敘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征 襯托 想象 聯想 照應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美景襯哀情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等,數量不限
關于修辭手法:
比喻、比擬(擬人和擬物)、夸張、對偶、排比、反復、借代、反問、設問等
。
古詩詞創作技巧
直抒胸臆和含蓄委婉
直抒胸臆也稱直接抒情,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就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愿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節操。
含蓄委婉是不把自己的意思直接說出來,而是采用婉曲、象征、比擬、隱語、用典等手段間接地表現出來的一種抒情方式。古詩經常把要抒發的情感,要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所描繪的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結尾:“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將依依惜別之情寓于帆影、碧空和長江流水的景物中了。
景與情
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出現在詩歌里,有種種不同的情況,最常見的是先景后情,情因景生,即觸景生情。如杜甫的《旅夜書懷》,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不少的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似乎已成常規,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也有一些詩是先情后景。還有一些詩,看上去完全寫景,而實際上景物里面蘊含著詩人的感情,“一切景語皆情語”[《人間詞話》(王國維)]。以上這些都屬寓情于景。一般情況下,有什么樣的景,就生什么樣的情,如樂景生樂情,哀景生哀情。但有時,觸景生情,生出的情與客觀的景截然相反,這種情況叫情景相異。古詩中以樂景寫哀情較為常見,以哀景寫樂情比較少見。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以樂景寫哀情。古詩中以樂景寫哀情的名句還有“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等。
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的三種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比是打比方;興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賦、比、興三者各有特點,又相輔相成。交待事實,直抒胸臆,以賦為佳。變抽象為形象,比興為優。
施肩吾的《夜笛詞》“皎潔西樓月未斜,笛聲寥亮入東家。卻令燈下裁衣婦,誤剪同心一半花”,用賦的手法寫成,言東家婦聞笛而生思親之情,誤剪同心之花,別開生面。還有古詩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動人佳句,“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含蓄之句,“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精警之句,均用賦的手法寫成。
比喻的手法在詩歌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運用比喻,能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能把陌生的東西變成人們熟悉的東西;有創造優美的意境,產生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的作用。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運用比喻,把無形的音樂描寫得形象鮮明,栩栩傳神,仿佛就在眼前。
興是借助其它事物作為詩歌的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興同詩歌的內容有一定的聯系。如《氓》的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和第四章開頭兩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運用了興的手法。前者既隱喻女主人公的貌美,又暗指女主人公的癡情;后者桑葉由嫩綠變為枯黃,既隱喻女主人公青春不再,又暗指“士貳其行,二三其德”。興經常有統攝下文,提綱撮要的作用。
要注意,比和興經常結合在一起使用。運用比興手法,能加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詩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
動與靜
自然界的事物,有的動,有的靜;有時動,有時靜。詩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當然當動則動,當靜則靜。一首詩,動靜結合得和諧、完美,會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反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首二句寫,空山幽谷,只聞人語,不見人行。是靜中寓動,以動寫靜。后二句寫,林深杳冥,夕陽余輝反照,倏忽遠去。是動中寓靜,愈見其靜。而這一切,正是詩人幽寂情懷的寫照。再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前二句寫靜,靜得寂寥,靜得凄涼。后二句寫動,卻以動襯靜,更映現出深山的幽靜。又如蘇舜欽的《淮中夜泊犢頭》:“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前兩句寫白天行舟所見,是動中見靜,以靜寫動;后兩句是“晚泊犢頭”所見,是靜中見動,以動寫靜。
烘 托
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像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有以下幾種類型:①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②物烘托物。如《旅夜書懷》中“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句以星光遙掛如垂來烘托平野的茫無際涯,用月光似奔涌傾瀉來烘托大江的浩瀚渺茫。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句以鬧襯靜。③物烘托人。如李清照詞《醉花陰》中“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用重陽佳節這天室內外的景物來烘托此刻人物的心情。物烘托人的寫法在古詩中被普通運用。
虛 實
這是古人論文章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采用虛實相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的結構更緊湊,形象更鮮明,并可使作品的容量增加。比如《望廬山瀑布》,前三句描寫眼前所見,是實寫;第四句“疑是銀河落九天”,以銀河來比擬廬山瀑布,為虛寫。再如姜夔《點絳唇》一詞,“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前面句子實寫,最后一句“殘柳參差舞”虛寫。又如《林黛玉進賈府》中,陸續介紹了賈府中幾乎所有的主要人物。賈母、王熙鳳、賈寶玉等登場亮相,為實寫;賈赦、賈政等沒出場,為虛寫。
反 襯
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的手法叫襯托。從反面來襯托就叫反襯。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是一首妙用反襯的好詞。作者用全詞三分之二以上的筆墨,極力渲染元夕熱鬧的景象,但目的不在寫景,也不在抒情,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而這個人,正是受到朝庭冷落,不肯趨炎附勢,不愿與投降派同流合污的詩人自己。再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前三句極力鋪排、渲染,正是為了反襯最后一句“只今惟有鷓鴣飛”的凄涼景象。吊古之情傷今之感,雖不著一字,卻表現得十分深刻。又如杜甫的《旅夜書懷》中“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句所描繪的遼闊雄奇的景象正是為了反襯詩人顛沛流離,孤苦伶仃的形象,“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天地如此之大,竟無詩人容身之地。類似的例子還有杜甫的《登岳陽樓》,柳宗元的《江雪》等。
用 典
即在詩文中引用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及經史子集、民謠、俗諺中的語句或事實的一種手法。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其中的“后庭花”,即陳后主所作的亡國之音“玉樹后庭花”曲。用這個典故,意在諷刺晚唐官僚貴族沉湎于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將使歷史重演,唐朝走向滅亡。辛棄疾更是用典的高手,他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廉頗等五人的五個典故,他借助這些典故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設 想
想象,是詩歌表現手法的一個方面。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想象就沒有詩。在古詩中,有時作者會對自己并不知曉的異地的情況或未來的情況加以描繪,這種手法就是設想。運用設想手法,可使詩歌意境開闊,別具情味,并使作者的感情更深刻地表達出來。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詩的前六句寫遠地妻兒在月夜的情景。不說自己看月憶妻,卻說妻子看月憶已。不說自己看月憶兒女,偏說兒女尚不知看月憶自己。這樣寫,更能表達出情之深,愛之堅。又如柳永的《雨霖鈴》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完全是設想之詞。這種設想,既增強了環境的氛圍和色調,又把“多情自古傷離別”的主題渲染得更加深刻。
對 比
對比,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兩種相反的情況,寫在一首詩里,以便相互對照的一種修辭手法。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正確與錯誤,光明與黑暗,堅強與脆弱……凡事一比,妍媸立見,涇渭分明,這就省去了許多筆墨。對比,既可縱比,現在和過去相比;又可橫比,兩地或兩種事物相比。如杜荀鶴的《再經胡城縣》:“去歲曾經到縣城,縣民無口不怨聲。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一方面是人民含冤無處申訴,一方面是惡人越來越富貴。這就有力地揭露了封建政權的本質,喊出了被壓迫人民的心聲,再如歐陽修的《生查子》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上闋寫歡愉,下闋寫愁苦,對比鮮明:景物依舊,人事已非。
夸 張
夸張是在客觀實際的基礎上,對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加以擴大或縮小的描寫的一種藝術手法。它可以使詩歌的語言形象化,創造出驚人的意境和闊大的氣勢,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運用了夸張手法,使其詩閃耀出璀璨的藝術光輝。王之渙為了強調關外的荒涼,在《涼州詞》中也采用了夸張手法,“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縮小夸張的例子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等。
雙 關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里,利用語音或語義,使某詞具有雙種意義,這種修辭手法叫雙關。它的特點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此是手段,指彼是目的。恰當地運用雙關,可以使語言精練,情趣橫生;可以形象地刻畫人物的心理,鮮明地表現人物的性格。雙關可分兩種:一種是語義相關,一種是諧音相關。例如毛澤東的《七律·送瘟神》:“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句中的“瘟君”指“瘟神”,更指“血吸蟲”,這是語義相關。又如“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這幾句中的“清白”、“晴”、“絲”都屬諧音相關。常用的諧音雙關字,還有“蓮”雙關“憐”,“仁”雙關“人”,“藕”雙關“偶”等等。
誰告訴我整個一首長一些的憂傷詩詞,謝謝!
<<長恨歌>>
怎樣鑒賞古詩的表達技巧
怎樣鑒賞古詩的表達技巧
【第1句】: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第2句】: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可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第3句】: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想、襯托、對比、想象、聯想、照應、托物言志等。
【第4句】: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請教一首詩歌
李益
水紋珍簟思悠悠, 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樓。
此詩所寫的時間是在女友失約后的當天晚上。詩人躺在花紋精細、珍貴華美的竹席上,耿耿不寐,思緒萬千。原來期待已久的一次佳期約會告吹了。對方變心了,而且變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突然,使人連一點思想準備也沒有。“佳期”而言“千里”,可見是遠地相期,盼望已久,機會難得。“休”而言“一夕”,見得吹得快,吹得徹底,吹得出人意外。而這又是剛剛發生的,正是詩人最痛苦的時刻,是“最難將息”的時候。夜深人靜,想起這件事來,怎能不失眠呢?一、二兩句從因果關系來看是倒裝句法,首句是果,次句是因。
這個令人痛苦的夜晚,偏偏卻是一個風清月朗的良宵,良夜美景對心灰意懶的詩人說來,不過形同虛設,那有觀賞之心呢?不但今夜如此,從此以后,他再不會對良夜發生任何興趣了,管他月上東樓,月下西樓。月亮是月亮,我是我,從此兩不相涉,對失戀的人來說,冷月清光不過徒增悠悠的愁思,勾起痛苦的回憶而已。
這首詩藝術特點是以美景襯哀情。在一般情況下,溶溶月色,燦燦星光能夠引起人的美感。但是一個沉浸在痛苦中的心靈,美對他起不了什么作用,有時反而更愁苦煩亂。此詩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用“良夜”、“明月”來烘托和渲染愁情,孤獨、悵惘之情更顯突出,更含蓄,更深邃。
推薦些經典的古詩詞~我們老師要我們以PPT的形式上臺介紹~~所以~~還要譯文和解析~
蘇東坡《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賞析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蘇東坡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賞析】
以豪放派著稱的蘇軾,也常有清新婉麗之作,這首《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就是這么一首杰作。“花褪殘紅青杏小”,既寫了衰亡,也寫了新生,殘紅褪盡,青杏初生,這本是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但讓人感到幾分悲涼。睹暮春景色,而抒傷春之情,是古詩詞中常有之意,但東坡卻從中超脫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作者把視線離開枝頭,移向廣闊的空間,心情也隨之軒敝。燕子飛舞,綠水環抱著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掃起句的悲涼。用別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傷春與曠達兩種對立的心境化而為一,恐怕只有東坡可以從容為之。“燕子飛時”化用晏殊的“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點明時間是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與前后所寫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綿吹又少”,與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本應同屬一組,寫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作者沒有接連描寫,用“燕子”二句穿插,在傷感的調子中注入疏朗的氣氛。絮飛花落,最易撩人愁緒。這一“又”字,表明詞人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見于言外。這是道地的婉約風格。相傳蘇軾謫居惠州時曾命妾婦朝云歌此詞。朝云歌喉將囀,卻已淚滿衣襟。
“墻里秋千墻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說的那個“綠水人家”。由于綠水之內,環以高墻,所以墻外行人只能聽到墻內蕩秋千人的笑聲,卻見不到芳蹤,所以說,“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不難想象,此刻發出笑聲的佳人正在歡快地蕩著秋千。這里用的是隱顯手法。作者只寫佳人的笑聲,而把佳人的容貌與動作,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讀者隨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個墻里少女蕩秋千的歡樂場面。可以說,一堵圍墻,擋住了視線,卻擋不住青春的美,也擋不住人們對青春美的向往。這種寫法,可謂絕頂高明,用“隱”來激發想象,從而拓展了“顯”的意境。同樣是寫女性,蘇東坡一洗“花間派”的“綺怨”之風,情景生動而不流于艷,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輕,難能可貴。
從“墻里秋千墻外道”直至結尾,詞意流走,一氣呵成。修辭上用的是“頂真格”,即過片第二句的句首“墻外”,緊接第一句句末的“墻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緊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滾滾向前,不可遏止。按詞律,《蝶戀花》本為雙疊,上下闋各四仄韻,字數相同,節奏相等。東坡此詞,前后感情色彩不同節奏有異,實是作者文思暢達,信筆直書,突破了詞律。
這首詞上下句之間、上下闋之間,往往體現出種種錯綜復雜的矛盾。例如上片結尾二句,“枝上柳綿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處無芳草”,強自振奮。這情與情的矛盾是因在現實中,詞人屢遭遷謫,這里反映出思想與現實的矛盾。上片側重哀情,下片側重歡樂,這也是情與情的矛盾。而“多情卻被無情惱”,不僅寫出了情與情的矛盾,也寫出了情與理的矛盾。佳人灑下一片笑聲,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詞人雖然寫的是情,但其中也滲透著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墻里、墻外、佳人、行人一個無情,一個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憂憤之情,也蘊含了他充滿矛盾的人生悖論的思索。
蘇東坡《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賞析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蘇東坡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賞析】
蘇詞向以豪放著稱,但也有婉約之作,這首《水龍吟》即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際“拋家傍路”的楊花,化“無情”之花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復賦物”,幽怨纏綿而又空靈飛動地抒寫了帶有普遍性的離愁。篇末“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實為顯志之筆,千百年來為人們反復吟誦、玩味,堪稱神來之筆。
上闋首句“似花還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尋味。它既詠物象,又寫人言情,準確地把握住了楊花那“似花非花”的獨特“風流標格”:說它“非花”,它卻名為“楊花”,與百花同開同落,共同裝點春光,送走春色;說它“似花”,它色淡無香,形態細小,隱身枝頭,從不為人注目愛憐。
次句承以“也無人惜從教墜”。一個“墜”字,賦楊花之飄落;一個“惜”字,有濃郁的感情色彩。“無人惜”,是說天下惜花者雖多,惜楊花者卻少。此處用反襯法暗蘊縷縷憐惜楊花的情意,并為下片雨后覓蹤伏筆。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三句承上“墜”字寫楊花離枝墜地、飄落無歸情狀。不說“離枝”,而言“拋家”,貌似“無情”,猶如韓愈所謂“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晚春》),實則“有思”,一似杜甫所稱“落絮游絲亦有情(《白絲行》)。詠物至此,已見擬人端倪,亦為下文花人合一張本。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這三句由楊花寫到柳樹,又以柳樹喻指思婦、離人,可謂詠物而不滯于物,匠心獨具,想象奇特。
以下“夢隨”數句化用唐人金昌緒《春怨》詩意:“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借楊花之飄舞以寫思婦由懷人不至引發的惱人春夢,詠物生動真切,言情纏綿哀怨,可謂緣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輕靈飛動。
下闋開頭“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作者在這里以落紅陪襯楊花,曲筆傳情地抒發了對于楊花的憐惜。
繼之由“曉來雨過”而問詢楊花遺蹤,進一步烘托出離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句,蘇軾自注為“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這是一種想象奇妙而兼以極度夸張的手法。這里,數字的妙用傳達出作者的一番惜花傷春之情。至此,楊花的最終歸宿,和詞人的滿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將詠物抒情的題旨推向高潮。篇末“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一句,總收上文,既干凈利索,又余味無窮。它由眼前的流水,聯想到思婦的淚水;又由思婦的點點淚珠,映帶出空中的紛紛楊花,可謂虛中有實,實中見虛,虛實相間,妙趣橫生。這一情景交融的神來之筆,與上闋首句“似花還似非花”相呼應,畫龍點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詞的主旨,給人以佘音裊裊的回味。
蘇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一】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為作者醉后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系的范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問,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筆勢夭矯回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向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表面上是惱月照人,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里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于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并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結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愿,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復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恒的宇宙和復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賞析二】
本篇為熙寧九年(1076)中秋蘇軾在密州超然臺飲酒賞月時所做。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兩宋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藝全才,詩,詞,散文以至書法,繪畫等都有極高成就。無論是詩詞還是散文,都表現出題材廣泛,思想深刻,境界高遠筆力遒勁的特點,在當時及對后世都發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從熙寧四年(1071),到寫本篇止,外任整整五年,與胞弟蘇轍也整整五年未見。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來密州任職,然而,濟南與密州相距并不算遠,卻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見,本篇正是表現這種手足相念之情。在抒寫手足情深的同時,詞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與變法派相左而出為地方官,并備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險惡。所以“大醉”遣懷,表現出世與入世,隱退與仕進的矛盾心情,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研求小序,與詞為一,交代詞的寫作時間,“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背景,“歡飲達旦”;題旨,醉后抒懷“兼懷子由”,前者是主,后者是輔。具體言之:抒詞人外放期間寥落情懷。
此首中秋詞。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間之事變。揮灑自如,不加雕琢,而浩蕩之氣,超絕凡塵。胡仲任謂中秋詞,自此詞一出,余詞盡廢,可見獨步當時之概。起句,破空而來,奇崛異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化出。“不知”兩句,承上意,更做疑問,既不知明月幾時有,故亦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也。“我欲”三句,蓋因問之而不得其解,乃有乘風歸去之愿,“我欲”與“又恐”相呼應。“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就本意說固高妙,就寓意說亦極慰藉。“起舞”兩句,仍乘上來,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風歸去,惟有徘徊于月下。自首至此,一氣奔放,誠覺有天風海雨逼人之勢。換頭,實寫月光照人人無眠。以下愈轉愈深,自成妙諦。“不應”兩句,實寫月圓人不圓,頗有惱月之意。“人有”三句一轉,言人月無常,從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但愿”兩句,更進一步,言人與月既然從古難全,惟有各自善保千金之軀,借月盟心,長毋相忘。原意雖從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出,蘇軾加“但愿”二字,則情更深,意更濃矣。
其詞詠月,關合人事。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憤世獨立,自現孤高。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不知”數句,筆勢回折,開合跌宕,多姿多彩,以揭示“出仕”,“入世”,即退隱與進仕間的抉擇和引起的困惑。想超脫塵世,乘風歸去,又猶豫徘徊,樓高宇寒不勝之,落足現實,月下“起舞弄清影”,勝似仙境,這就說明詞人并不完全超然自然,而是于自然中覓求“苦中作樂”的生活意義,即蘇軾還是立足于現實,熱衷于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之愛的人間生活,來得更親切更溫暖。
下片用月襯別情,意在懷人,筆致回環由寫實為寫意,化景為情。用“轉”“低”“照”三字,描摹隨月光流轉,光影的物移,時間跟著推進,無眠而情生。即月光繞過朱閣,又從門戶下射進屋內,照在夜不能寐的人兒身上。其明寫月,暗寫人,頗含怨惱之意。“不應”二句,筆勢淋漓,頓挫有致,看似賞月,問月,實為懷人。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常事常規,來自我寬解。這種演繹自然物理,闡釋悲歡離合,意境豁達,令人玩味不盡。末兩句妙用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句意,推陳出新,將月圓思親推向更高境界。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遣月中互相慰藉,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當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濃,并以瀟灑之筆,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之所能傳誦千古,在我看來原因有三:由于它高曠的胸襟、豐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藝術構思,使這首詞所展示的形象廣闊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所抒寫的“此事古難全”的離愁別恨能激起各個時代、各種類型的讀者的共鳴;詞中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過蘇軾兄弟的界限,“變為一切熱愛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獨具特色,膾炙人口的佳作。首先,立意,構思,奇逸飄妙,以超現實的遙想,以虛無飄渺的幻想世界,表現非常現實而具體的人之常情。在這里,詞人通過對月宮仙境的想象,在一種極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現自己的思想矛盾與波折,人生體驗與認識。這種表現不僅超凡脫俗,也構成了本篇的浪漫主義色調和超曠飄逸的風格。
其次,以月為主線,使情,景,理融會貫通起來,是本篇的又一突出特色。上片開頭,由月展開思索,通過連續發問,表現對超脫出世的向往。下片亦由月生情,用月的陰晴圓缺,比賦人間的悲歡離合。全篇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寄寓著詞人的人生理想,也使得本篇顯得境界高遠,意味深長,情味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