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科技類寫作背景材料:汞污染
在雅思科技類寫作中經常會出現與各種專業相關的寫作要求,化學就是非常常見的一門核心學科,在這門分支眾多的學科中,汞,因為和環境污染之間的密切關系成了關注的對象之一。那么什么是汞污染呢?下面雅思就為大家整理了汞污染相關的背景材料,供考生們參考使用。
汞是在常溫下唯一呈液態的金屬元素。在自然界里大部分汞與硫結合成硫化汞,亦稱辰砂或朱砂,廣泛地分布在地殼表層。辰砂及其多晶體偏辰砂是主要的含汞礦源。隨著自然的演化,環境的各個因素中都可能含有汞,形成汞的天然本底。汞的本底對判斷環境中的汞污染程度很有意義。地殼中汞的平均豐度為0.08ppm,土壤中為0.03~0.3ppm,大氣中為0.1~1.0ppt。汞在大氣中呈蒸汽態,因而雨水中也有汞,平均濃度為0.2ppb。水中汞的本底濃度,內陸地下水為0.1ppb,海水為0.03一2ppb,泉水可達80ppb以上,湖水、河水一般不超過0.1ppb。
人類活動造成水體汞污染,主要來自氯堿、塑料、電池、電子等工業排放的廢水。據估計,1970~1979年全世界由于人類活動直接向水體排放汞的總量約1.6萬噸;排向大氣的總汞量達10萬噸左右;排入土壤總汞約為10萬噸,而排向大氣和土壤的也將隨著水循環回歸入水體。
由于天然本底情況下汞在大氣、土壤和水體中均有分布,所以汞的遷移轉化也在陸、水、空之間發生。大氣中氣態和顆粒態的汞隨風飄散,一部分通過濕沉降或干沉降落到地面或水體中。土壤中的汞可揮發進入大氣,也可被降水沖淋進入地面水和滲透入地下水中。地面水中的汞一部分由于揮發而進入大氣,大部分則沉淀進入底泥。底泥中的汞,不論呈何種形態,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轉化為甲基汞或二甲基汞。二甲基汞在酸性條件可以分解為甲基汞。甲基汞可溶于水,因此又從底泥回到水中。水生生物攝入的甲基汞,可以在體內積累,并通過食物鏈不斷富集。受汞污染水體中的魚,體內甲基汞濃度可比水中高上萬倍,危及魚類并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
汞雖然是一種累積性毒物,但人體對汞具有一定的排泄能力。試驗表明,成年人每天攝人0.025毫克的甲基汞,由于人體排泄能力使之不會在身體內累積,若攝入量超過人體的排泄能力,會在體內累積。日本的水俁病,就是在大腦中累積了甲基汞,損害腦組織所致。在人體其他組織中的金屬汞,可能氧化成離子狀態,并轉移到腎中蓄積起來。人體受汞慢性中毒的臨床表現,主要是神經性癥狀,有頭痛、頭暈、肢體麻木和疼痛、肌肉震顫、運動失調等。大量吸入汞蒸汽會出現急性汞中毒,其癥候為肝炎、腎炎、蛋白尿和尿毒癥等。這類病有嚴重的后遺癥和較高的死亡率,還可以通過母體遺傳給嬰兒。在我國松花江和薊河流域的一些漁民體內有明顯的汞積累,而且已經出現了擬似水俁病的病人。
由于汞的毒性強,產生中毒的劑量就小,因此我國飲水、農田灌溉,都要求汞的含量不得超過0.001毫克/升,漁業用水要求汞不得超過0.005毫克/升。
汞中毒,通常又叫水俁病。首次出現是在1933年的日本九州熊本縣。剛才所提到的5號病,實際上就是汞中毒。汞中毒有一定的征兆性,開始是走路不穩,面容癡呆,爾后耳聾眼瞎,重者全身麻痹,最后精神失常,以至死亡。這是因為汞中毒是一種神經中毒,可以造成全身性的神經損害。但是汞中毒又是可以預測的。當時在日本就發現了一種貓,被稱為舞蹈貓。原本正常的貓,走路變得搖搖晃晃,就像跳舞一樣。為什么貓會先得病呢?這是因為貓去吃水俁灣里的魚,而水俁灣的水受到污染汞含量超標。汞被魚吸收富集,再通過食物鏈轉到貓和人的體內。貓因為吃魚多,所以先中毒。貓得了舞蹈病,也就是水俁病,這時人還可以進行及時的救治。這是因為人體內的汞含量還沒有達到臨界值,一旦到達臨界值,就很難進行治療了。所以說,汞中毒還是有一定的可預見性的。
還有就是,在香港有一些人發現自己經常感冒,總感覺很累,經常頭痛、失眠、頸椎痛、腰痛,而且久治不愈。經過化驗,發現這些人體內的汞比一般人都高,病因就是這些人愛吃海魚。類似的情況在日本水俁,農民的發病率就要比漁民低得多。概括地講,在被污染的水域淺水魚的汞含量相對較高,深海魚類相比較來說則低得多。
有人預測,本世紀將流行精神病,因為汞的中毒主要是損傷神經,所以說體內汞含量太高,就有可能得精神病。七十年代中國精神病發病率是3.2,現在上升到15.56,大約一千五百萬人。增長速度是非常快的。
在雅思科技類寫作中經常會出現與各種專業相關的寫作要求,化學就是非常常見的一門核心學科,在這門分支眾多的學科中,汞,因為和環境污染之間的密切關系成了關注的對象之一。那么什么是汞污染呢?下面雅思就為大家整理了汞污染相關的背景材料,供考生們參考使用。
汞是在常溫下唯一呈液態的金屬元素。在自然界里大部分汞與硫結合成硫化汞,亦稱辰砂或朱砂,廣泛地分布在地殼表層。辰砂及其多晶體偏辰砂是主要的含汞礦源。隨著自然的演化,環境的各個因素中都可能含有汞,形成汞的天然本底。汞的本底對判斷環境中的汞污染程度很有意義。地殼中汞的平均豐度為0.08ppm,土壤中為0.03~0.3ppm,大氣中為0.1~1.0ppt。汞在大氣中呈蒸汽態,因而雨水中也有汞,平均濃度為0.2ppb。水中汞的本底濃度,內陸地下水為0.1ppb,海水為0.03一2ppb,泉水可達80ppb以上,湖水、河水一般不超過0.1ppb。
人類活動造成水體汞污染,主要來自氯堿、塑料、電池、電子等工業排放的廢水。據估計,1970~1979年全世界由于人類活動直接向水體排放汞的總量約1.6萬噸;排向大氣的總汞量達10萬噸左右;排入土壤總汞約為10萬噸,而排向大氣和土壤的也將隨著水循環回歸入水體。
由于天然本底情況下汞在大氣、土壤和水體中均有分布,所以汞的遷移轉化也在陸、水、空之間發生。大氣中氣態和顆粒態的汞隨風飄散,一部分通過濕沉降或干沉降落到地面或水體中。土壤中的汞可揮發進入大氣,也可被降水沖淋進入地面水和滲透入地下水中。地面水中的汞一部分由于揮發而進入大氣,大部分則沉淀進入底泥。底泥中的汞,不論呈何種形態,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轉化為甲基汞或二甲基汞。二甲基汞在酸性條件可以分解為甲基汞。甲基汞可溶于水,因此又從底泥回到水中。水生生物攝入的甲基汞,可以在體內積累,并通過食物鏈不斷富集。受汞污染水體中的魚,體內甲基汞濃度可比水中高上萬倍,危及魚類并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
汞雖然是一種累積性毒物,但人體對汞具有一定的排泄能力。試驗表明,成年人每天攝人0.025毫克的甲基汞,由于人體排泄能力使之不會在身體內累積,若攝入量超過人體的排泄能力,會在體內累積。日本的水俁病,就是在大腦中累積了甲基汞,損害腦組織所致。在人體其他組織中的金屬汞,可能氧化成離子狀態,并轉移到腎中蓄積起來。人體受汞慢性中毒的臨床表現,主要是神經性癥狀,有頭痛、頭暈、肢體麻木和疼痛、肌肉震顫、運動失調等。大量吸入汞蒸汽會出現急性汞中毒,其癥候為肝炎、腎炎、蛋白尿和尿毒癥等。這類病有嚴重的后遺癥和較高的死亡率,還可以通過母體遺傳給嬰兒。在我國松花江和薊河流域的一些漁民體內有明顯的汞積累,而且已經出現了擬似水俁病的病人。
由于汞的毒性強,產生中毒的劑量就小,因此我國飲水、農田灌溉,都要求汞的含量不得超過0.001毫克/升,漁業用水要求汞不得超過0.005毫克/升。
汞中毒,通常又叫水俁病。首次出現是在1933年的日本九州熊本縣。剛才所提到的5號病,實際上就是汞中毒。汞中毒有一定的征兆性,開始是走路不穩,面容癡呆,爾后耳聾眼瞎,重者全身麻痹,最后精神失常,以至死亡。這是因為汞中毒是一種神經中毒,可以造成全身性的神經損害。但是汞中毒又是可以預測的。當時在日本就發現了一種貓,被稱為舞蹈貓。原本正常的貓,走路變得搖搖晃晃,就像跳舞一樣。為什么貓會先得病呢?這是因為貓去吃水俁灣里的魚,而水俁灣的水受到污染汞含量超標。汞被魚吸收富集,再通過食物鏈轉到貓和人的體內。貓因為吃魚多,所以先中毒。貓得了舞蹈病,也就是水俁病,這時人還可以進行及時的救治。這是因為人體內的汞含量還沒有達到臨界值,一旦到達臨界值,就很難進行治療了。所以說,汞中毒還是有一定的可預見性的。
還有就是,在香港有一些人發現自己經常感冒,總感覺很累,經常頭痛、失眠、頸椎痛、腰痛,而且久治不愈。經過化驗,發現這些人體內的汞比一般人都高,病因就是這些人愛吃海魚。類似的情況在日本水俁,農民的發病率就要比漁民低得多。概括地講,在被污染的水域淺水魚的汞含量相對較高,深海魚類相比較來說則低得多。
有人預測,本世紀將流行精神病,因為汞的中毒主要是損傷神經,所以說體內汞含量太高,就有可能得精神病。七十年代中國精神病發病率是3.2,現在上升到15.56,大約一千五百萬人。增長速度是非常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