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寫作文」北京高一語文期中考試作文——談談家風
中國人歷來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隨著個人能力的擴大和認知的提高,最終實現報效國家的理想。每個小小的家庭,便是社會的組成單元。沒有一家一戶的用心經營,也就沒有政通人和的社會和永續發展。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家庭的發展離不開家風。
中國的家風歷史由來已久。最早的家風起于孔子。當年孔子的兒子孔鯉還是小孩子,“趨而過庭”時,被孔子揪住了。孔子問兒子有沒有學詩,有沒有學禮?孔鯉回答沒有。孔子很失望,說“不學詩何以言”?“不學禮何以立”?他作為父親,諄諄教導兒子要學詩、學禮。這便是“孔門庭訓”的家風故事。
在中國古代,“人必有家,家必有訓”。由孔子發端,后世古人都非常重視家規家訓的制定,家風的建立與傳承,家人族人遵守,嚴格謹記,形成家風,時代傳承。良好的家風是家庭興旺、人才輩出的環境條件。
有不少人對曾國藩的治家歷史耳熟能詳,曾國藩的家風家訓確實是中國家風的一個楷模。
曾國藩的家族時代為農,耕種為主。曾國藩自己則是半耕半讀中奮發圖強,最后因屢次軍功卓著而官至極品。其家族因曾國藩而獲蔭澤榮華,四個弟弟也受到朝廷重用,手握重權,官至高位。
曾國藩并未因此飛揚跋扈,他自己終身保持克勤克儉。日常飲食上,僅上一葷;穿衣上,一件青緞馬褂一穿穿了30年;日理萬機,從不拖沓,日記記到去世前一天,幾十年一天不落。
他不僅嚴格要求自己,言傳身教,而且還通過家風家訓的訓導與實行,把曾氏家族治理得井井有條。他制定了“治家八字決”:書蔬魚豬、早掃考寶,讓家族之人勤勉勞動,孝敬父母,照顧鄰里。
在他的家風熏陶環境當中,曾家的后代人才輩出。這些后代,通過日常勞動鍛造了鋼筋鐵骨的健康體魄,他們勤儉謙恭,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而且德才兼備。曾家的后代,既有領兵打仗的將帥,也有學貫中西的學術領袖,無論哪個領域,都獲得了卓越的成就。
反觀當前,由于家風文化的缺失,家風意識的淡漠,很多年輕人,即使出生在豪門之家,嘴里含著金勺子出生,也因無約束缺管教,沒有目標、沒有追求,成為碌碌無為的紈绔子弟,得過且過、渾渾噩噩,虛度人生,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沒有優秀家風的約束和良好氛圍,年輕人成才就需要更強大的自律,需要強大的自我認知能力,需要有自我反省與改進能力。無論清貧還是富裕,優秀的家風都是年輕人成才的必要保障。
良好的家風,是本家族后代健康成長的沃土,是家族得以綿長發展,永世不衰的秘訣。良好的家風,不但會在本家族生長發芽,吐露芬芳它還能夠影響其他的家庭、社會所追隨,效仿。
清代宰相張英有一天接到家里來信,看完后,他回了一封信,這樣寫道: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原來家里和鄰居鬧了矛盾,在爭“一堵墻”的地基。張英并沒有因為自己是當朝炙手可熱的宰相而欺凌他人,反而耐心勸家人主動讓步,“讓他三尺又何妨”,其大度,堪稱“宰相肚里能撐船”。張英的書信到了家里,這“一堵墻”之爭也就偃旗息鼓。這也成了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傳說。
張英向來為人寬厚,他的兒子張廷玉就是在父親提供的這樣的寬厚家風當中長大。父親的言傳身教,淡薄致遠,為官清正,讓張廷玉從小耳濡目染,他也暗下決心,要像父親一樣考取功名,為朝廷效力。最終,他們父子成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肱骨重臣。歷史總被雨打風吹去,正如張英所提到的“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六尺巷”如今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六尺巷”的這段歷史,卻永恒流傳下來,告訴我們優秀的家風如何影響了子女、家庭、鄰里、社會,甚至一個朝代……
不僅中國,其實所有優秀的家庭、優秀的民族都是非常注重家風的。因為家風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成年累月,甚至幾十年、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成為一種風氣、一種氛圍永恒地浸透在家庭成員的血液中,起行坐臥無不受到啟發和影響。
縱觀全球,猶太人不到2000萬人口,卻拿走了全球22%的諾貝熱獎,我們熟知的馬克思、愛因斯坦、達爾文、弗洛伊德等,都屬于猶太民族。這個民族之所以能夠產生這么多杰出的人才,跟他們的家風息息相關。
為了讓幼兒愛上讀書,他們給書抹上蜂蜜。讓他們從幼兒時期就知道讀書的甜美,知識的甜美。
為了勸勉孩子頑強品格,他們會給孩子講述民族的顛沛流離、經歷的血雨腥風,但是從未倒下,永遠都積極樂觀,如何積極開拓,扭轉危機;
父母從來都鼓勵孩子擁有獨立的人生。獨立思考,不迷信權威,永遠保持好奇與質疑的精神。
猶太人這種家風下培養出的孩子,生活獨立、愛思考有主見。遇見挫折時心理頑強不怕吃苦,遇見新鮮事物不墨守成規,而主動去嘗試探索。所以,是猶太的一個一個的家庭的家風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的猶太人。優秀的家風,是社會發展的車輪,是民族前進的動力。
總之,中華民族的優秀家風是我們的偉大財富和寶藏。在我們這個時代,保護家風、傳承家風、發揚家風,讓我們在歷史的山頂上,繼續努力,離我們的中國夢更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