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百靈少年-精英譚
報紙上是這樣報道的:洛斯塔合唱團被一位音樂教授所發現,在神秘的洛斯塔峰,在彌漫大霧的早晨,合唱團總會獻上一曲曲悠揚的歌聲,沒有樂器伴奏,卻完美地彰顯了原生態美,那是天籟,那是世界上最動人的旋律。
可惜,沒有人看過合唱團的真面目,大霧掩蓋了合唱團的行蹤。但是,各地的合唱愛好者、研究者依舊接踵而至,誰都想一睹窮山僻壤之中,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合唱團到底是什么樣子,甚至在洛斯塔峰下,記者偷拍到,有幾位頂級音樂家也出現在那里。于是,關于山野合唱團的報道愈發火爆起來。
故事的發展頗具喜劇性,因為一名記者鼓搗的一篇文章:誰敢挑戰洛斯塔。本來只是感嘆一聲而已,但這位記者偏偏在文章后面提及一個名字,坦布維斯奇,圣瑪利亞合唱團的指揮者,他的合唱團也是當年“地中海之聲”的冠軍擁有者。
洛斯塔根本就沒法跟圣瑪利亞相提并論,業余與專業的差距太大了,但記者們似乎跟商量好似地,借著這篇報道紛紛進行后續評論,甚至有報刊直接發出挑釁,圣瑪利亞敢來挑戰嗎?期待合唱史上一場真正的巔峰對決。
為尊嚴而戰,很多人都記得,當年坦布維斯奇撰文發出挑戰書,并咄咄逼人地放言,三月花開,讓萬物見證誰才是真正的王者吧!
其實,這一切的風起云涌最多只能算是一廂情愿罷了,洛斯塔合唱團根本就沒有任何回應,在大霧籠罩的早晨,游客依舊可以聽到來自天外動人的旋律,與世無爭的姿態表現得非常明白。
可惜,坦布維斯奇不服,合唱愛好者更不希望圣瑪利亞中途放棄,所以,在一片輿論聲中,最后對決的日子終于來臨了。
這是一場奇怪的對決,對手藏在云深處,只有圣瑪利亞合唱團在各大媒體的簇擁下整齊地立于洛斯塔其中的一個峰頂。沒有主持人,沒有任何規則,人們在電視直播里看見,坦布維斯奇的手輕輕一揮,合唱便已開始。
《大高加索放馬曲》,圣瑪利亞出手便是高難度,一下子便贏得周遭一片喝彩。掌聲過后,大家期待著遠方的回應,這樣的早晨,按照洛斯塔合唱團的習慣,應該不會不來。
一分鐘、兩分鐘、十分鐘過去了,很多人都覺得洛斯塔合唱團怯場了,不敢發聲了。可是,當電視臺正準備收起攝像頭,聲音卻從遠處傳來。
是洛斯塔合唱團,他們終于迎戰了,但是,令所有人發笑的則是,洛斯塔并沒有演唱以往的那些熟悉的歌曲,而是將《大高加索放馬曲》重復了一遍,就像圣瑪利亞的原唱一樣,找不到半點不同。
兩個小時過去了,洛斯塔似乎一直在戲弄圣瑪利亞,無論對方唱的什么曲子,回來的總是一模一樣的旋律。如果是這樣,又怎么判斷誰才更高一籌呢?觀眾不愿意,圣瑪利亞合唱團更不愿意。
坦布維斯奇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示意同伴,準備演唱最難的《合歡鳥》。業內都知道,《合歡鳥》的演出不僅需要專業的配合,更需要天然的喉嚨,在音樂史上,能夠完美地完成這個作品的合唱團屈指可數。
然而,令人振奮的則是,圣瑪利亞成功了,在洛斯塔峰頂,人們聽到百鳥齊鳴,歌聲撩人,如處童話般的世界。
掌聲再次爆發,坦布維斯奇驕傲地完成最后一個手勢,雙目望向遠方,《合歡鳥》是絕對重復不了的,看對方還能耍出什么花招,這場比賽算是贏定了。
是的,洛斯塔最后的曲目的確不是《合歡鳥》,但卻是比《合歡鳥》更驚世駭俗的歌聲,如果說《合歡鳥》里有上百只鳥兒在歌唱,那么在洛斯塔合唱的聲音里則有成千上萬只鳥兒在歌、在唱、在為洛斯塔峰歡呼。
攝像頭下,坦布維斯奇慚愧地低下了頭,洛斯塔合唱團戰勝了圣瑪利亞,但讓人們驚訝的則是,洛斯塔并不是合唱團。
在對決剛剛開始,電視臺便已派遣工作人員循著歌聲去尋找神秘的洛斯塔合唱團,但工作人員看見的卻不是他們想象中的合唱團,在一座高高的懸崖上,一個俊秀的少年站在那里,所有的聲音都是由他一個人發出。
當記者告訴少年,只要愿意下山,外面的世界就屬于你。民間藝術家、地中海之聲等等,任何一期節目的播出都可以讓少年成為明星,成為世人崇拜的“神”。可惜,在世界哪怕是歐洲音樂史上都沒有少年的名字,因為少年拒絕了下山,他更愿意廝守在洛斯塔峰之上,一生一世,過著屬于他的生活。
人們紛紛感嘆少年的清新脫俗,既惋惜又佩服,但只有少年自己知道,從未下過洛斯塔峰的他對山下的世界充滿著恐懼。很多次,他已經行走到山腳下,卻終究沒有跨出那最后的一步,當然,沒有人會看他的笑話,因為在山下的世界,他已然成為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