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駕臨我的生命-世間感動
女兒出生時,我在從河南開封回北京的火車上。到了北京直奔醫院,隔著哺乳室的玻璃窗看到護士抱著的嬰兒,心情不像想象的那樣激動,就覺得是完成了一件事。回家睡了一覺,醒了,還想再看看她,于是又跑到醫院去。
當時天已經黑了,姐姐在醫院門口徘徊,見到我立刻迎上來,從她的神情上不難看出似有災禍發生。然后我被告知以下事實:
嬰兒先天腭裂。通常來說,腭裂往往伴隨唇裂,那樣出生時即被發現。而嬰兒僅是腭裂,所以當時未見異常。事隔一日,護士喂哺時發現嬰兒嗆奶,經診斷確認,嬰兒是腭裂。
醫生還告知:“因為現在每對夫婦只能要一個孩子,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如果家長放棄嬰兒,醫院可以負責處理,并且出具證明,再生二胎。”
我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告訴醫生:“我不放棄。”
我一點兒都沒有猶豫。就因為隔著玻璃看了她一眼,覺得這生命已經緊緊和我連在一起。
我問醫生:“日后對她的智力和健康有影響嗎?”
醫生做出肯定回答:“沒有。只是因為嗆奶會給哺育帶來一些麻煩,需要精心呵護。最大的問題是,因為腭裂漏氣,孩子今后說話,發音會受影響。比如說,“叔叔”,會說成“呼呼”。修補腭裂的手術并不難,但因為孩子太小不懂得配合,往往會導致術后傷口難以愈合,最好在八九歲時再做手術。但那時孩子已經養成發音習慣,很難矯正。”
我說:“‘呼呼’就‘呼呼’吧,誰讓我趕上了呢。沒準兒我女兒長大了是思想家呢。”
醫生笑了,我也笑了。
剩下的問題就很簡單了,先瞞著她媽媽,等剖腹產的刀口養好之后再告訴她。我來到哺乳室,俯瞰著躺在床上的寶貝女兒,說是床,其實就是一排乳白色的塑料盒子。我心里對女兒說:“小兔崽子,你運氣不錯,趕上混蛋的爹媽,你小命就沒了。”
我姐夫給女兒起了個名字:馮思語。
意思是盼望她有朝一日,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樣說話。期望值不高,不像很多家長給孩子起的名字,充滿人生遠大理想。
小思語一歲半時,我一狠心,在口腔醫院給她做了手術。
手術的當天,馮鞏來了,推掉了所有的事情,一直站在樓道里陪著我。
術前醫生叮囑:術后最要緊的是不能讓孩子哭。
馮鞏聽了,拉上我跑到醫院對面的魏公村百貨商場,買了十幾個玩具。
術后,麻醉藥力過去,女兒醒來。看見那么多玩具,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疼痛。
手術后,女兒傷口愈合得很好。說話口齒伶俐。我把女兒的名字改了一個字,“馮思語”改為“馮思羽”。意思是,盼望她茁壯成長,羽翼豐滿。也和其他家長一樣,理想也有點兒遠大了。這就叫得寸進尺。